回望过去半个月,中国越野跑圈热闹非凡:耐克ACG 2025崇礼168超级越野赛顺利闭幕;大蜀道100越野赛byUTMB®官宣加入UTMB版图;2026港百开始了报名,报名规则也有了一些变动。
这些事件似乎都可以用一句“变与不变”来概括,而如若我们若稍加静观,会发现其背后有一种规律性的浮现——一些在悄悄变化的趋势,一些在始终如一地坚守。
越野跑从小众走向大众,首先是资本的到来。崇礼168超级越野赛赞助商几经更迭,从最早的Columbia到Adidas TERREX,再到今年的NIKE ACG,背后是品牌对越野文化的不同解读,也折射出赛事在商业定位上的主动转型。
赛事形式也随之改变。从最初以挑战为核心的“纯越野”,转向如今兼顾体验与传播的“复合型赛事”。回看崇礼168,除去赞助商的变更还有赛道的变化,最先引入200公里组别的比赛正是崇礼,而今年又在50这一组别整出了“花活”,包括但不限于双人组、混双、三人组等各种组别。从这个角度看,崇礼,一直在求变。
展开剩余86%同样,今年更早时候的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也做出了一些改变。
恰逢柴古10周年,推出了T³G的大满贯组别,但同时也保留了最为经典的105/50/25公里三组别,并强化Salomon联赛站点的身份。
而港百,则一改往年的先捐款后出签,改成了先出签后捐赠;同时,The Half(56公里)和The Third(35公里)组别也从拼手速的先到先得变成了抽签拼人品。
还有更为技术层面的变化。今年更早时候,UTMB赛事引入环保税机制,调研交通方式、限制碳排放;国内部分赛事也开始尝试积分门槛、抽签制度、直播权运营。这一切都说明:越野赛事不再只是跑者和山之间的约定,它开始被制度化、被市场化。
行业层面,赛事的组织机构日益专业。以UTMB中国系列为例,其在品牌输出、志愿者管理、直播运营、赛事保险等方面已建立起相对标准化流程。与此同时,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主动以赛事为抓手推动“体旅融合”发展,越野跑逐步从爱好者圈层转化为地方文旅与体育产业布局的一部分。
这既是行业成熟的表现,也对赛事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:如何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保持张力,如何在商业回报和跑者体验之间寻求平衡,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议题。
这种变化,也体现在赛事周边叙事的重构上。越来越多的赛事开始“讲故事”:讲品牌理念,讲选手成长,讲地方文旅,讲摄影、装备与自我表达,仿佛只有故事才能证明这一切“有意义”。越野赛的价值不再只体现在比赛当下,也体现在它如何连接周边资源、触达更广的圈层。
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变。
崇礼的终点仍设在庆典广场。并且今年也等到了首届168组别的冠军——李铁军;可能他的名字很多年轻的跑者并不熟悉,但他也曾在崇礼这条赛道上书写过辉煌。
UTMB总决赛仍在霞慕尼,仍然在日落时奏响那首《Conquest of Paradise》,仍然有无数精英、无数跑者在每年的8月前去“朝圣”。
对于选手来说,也没有改变。
精英选手的追求也没有变。一次次的挑战自己,登上领奖台,刷新赛道纪录;对于大众爱好者,越野的本质还如第一次进山般亲切:是凌晨三点被山风叫醒,是暴雨中找不着路的自我对话,是在终点抱头痛哭的释然。无论积分体系如何变,无论抽签机制多么玄妙,该出发时,他们仍然站在山前,准备出发。
宁海越野挑战赛、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、TNF100、雷越野大连100…这些老牌赛事中,总有一些人每年都报名,不为成绩,只为老友聚首,只为重回那段记忆中的赛道。
就像TNF100的终身号码一样,记载着每一个热爱山野的跑者的那份坚持,比如001号码的拥有者——邢姥姥,没有人会否认她对山野的热忱,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和山野的双向奔赴。同样,也总有人为了UTMB宝石奔波一年,最后却放弃名次的追逐,只为陪朋友共赴一段星夜兼程的追逐。
此外,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志愿者、补给站小姐姐、赛后背水回收垃圾的环保跑者,他们让越野保持了一种“非功利”的底色。
在全球马拉松赛事高度商业化的今天,越野跑作为相对“原生态”的竞技形式仍保留着那份人与自然对话的真诚感。它强调自给自足,强调对自然法则的敬畏,强调心理韧性和集体互助,而这些,恰恰是如今城市生活中越来越稀缺的价值。
这世上唯一不变的,或许就是变化本身。
赛事不断革新,是趋势所向,也未必是坏事;只是在变动中,我们更要清楚自己为何而跑,为谁而赛。赛事可以设计得更好玩、流程更规范、配套更智能,但那份热爱要留住,那份人与自然的连接要维护。
我们欢迎改变,但改变也不应抹去初心。未来的越野跑,或许更大、更热闹、更国际化,但它依旧应该属于那些在山里流汗、在夜里翻越山脊的人。
中国越野跑的十年,从民间自发走向体系化,从山野边缘进入公共叙事。今天,它站在了一个分岔口上:一边是资本与市场带来的机遇与冲击,一边是草根文化与原始热爱仍在坚持的底线。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,我们每个人,是参与者,也是守望者。
不过,值得庆幸的是,我们仍在山里,我们仍在路上。
发布于:上海市配查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